倘塘镇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促农增收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认真答好群众增收“五问”,在“整合、赋能、转化、共享”四个维度协同发力,不断将“小豆腐”发展成为富民兴村强镇的“大产业”,实现黄豆腐年产值从不足8000万元突破2亿元、从“作坊式”生产转向“标准化”制造、带动46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3485元的“三大转变”。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变“散弱闲置”为“集约优势”
面对资源分散闲置、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倘塘镇从“整合”破局,夯实发展根基。一是整合组织资源。镇党委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成功引进3家黄豆腐生产龙头企业,投资382.5万元建成年产能1500吨的黄豆腐产业园,投资1200万元建设黄豆腐交易中心,建有商铺47间,逐步形成“生产+交易”的产业闭环;组织300余家作坊成立“党建引领+龙头企业+联盟合作社+农户”的倘塘黄豆腐产业联盟和专家工作站,构建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二是整合土地资源。以租赁、入股、托管等方式,盘活土地7万余亩,促进土地集约化,为产业链上游原料供给筑牢根基。三是整合政策资源。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于2024年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并将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政策、资金、资源向黄豆腐产业精准倾斜,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二、标准赋能强根基,变“质量不稳”为“品质可控”
镇党委牵头抓总,把“保质量”作为产业生命线。一是定标准、规流程。组织行业专家、党员技术骨干,把传统工艺拆解为12道关键工序,制定《倘塘黄豆腐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建立“微生物指标+感官标准+包装规范”三级质量体系,让“老手艺”有了“新标尺”。二是抓培训、提能力。联合龙头企业技术骨干,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实操”方式开展标准化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1场专题培训,重点针对小作坊业主讲解标准流程和设备操作,累计培训超2000人次。三是严监管、可追溯。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对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实时监控,定期开展党员带头的质量抽检,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守住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转化价值促融合,变“单一就业”为“多元增收”
以“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为抓手,推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切实将黄豆腐产业链变成群众“增收链”,共享产业链延伸的综合效益。一是夯实产业链前端,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新模式,订单化、标准化种植大豆6万余亩,农户套种黄豆每亩增收1500多元,同时打造100亩大豆选育示范基地、30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带动1000余户农户实现“一地三收”(土地流转租金、田间管理工资、黄豆溢价分红),户均增收3440元。二是做优产业链中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宣倘黄豆腐有限公司为龙头,引进三条现代化生产线,常年吸纳周边村民100余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3000-5000元;此外,全镇360多家传统手工作坊根据订单灵活用工,日薪150 - 200元,让群众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盘活闲置厂房建设2000吨产能的豆制品休闲食品生产线,增设就业岗位17个、临时岗位40个,优先录用易地搬迁贫困户,带动农户80户,户均增收5000元。三是延伸产业链后端,提升为农服务质量水平。由宣威市倘塘镇三农产业扶贫投资有限公司牵头,18个村积极参与,培训大豆种植及黄豆腐加工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带动农户3500户,户均增收1400元;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打造5个粉丝超10万的本土主播,依托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让“一块腐乳”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金字招牌”焕发新活力,切实拓宽黄豆腐销售渠道。
四、塑造品牌拓市场,变“本地特产”为“全国网红”
立足资源禀赋,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元素融入品牌建设,促进黄豆腐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挖掘“云南十九怪倘塘豆腐拴着卖”等“非遗”文化内涵,成功申请商标1个、专利2个,目前正全力冲刺“黄豆腐国家地理标志”;同时,制作黄豆腐制作工艺大型宣传壁画1幅,安装黄豆腐特色标识垃圾箱61个。二是推进“农文旅”融合。主动融入“云贵五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和“来宾-倘塘-杨柳”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城乡旅游空间布局,积极谋划倘塘黄豆腐历史文化小镇和黄豆腐特色街区建设,把黄豆腐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制作体验+美食品鉴+文化展示”的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卖产品”向“卖文化”的升级。(信息来源:倘塘镇党政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