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明星助阵,宣威市虹桥街道北云社区碗花山却人气爆棚。2023年4月,全国“四季村晚”云南省启动仪式暨“春之花”宣威火腿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启动,该活动以“兴宣威火腿,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虹桥街道北云社区碗花山举行,现场人山人海,观众人数上万,国家公共文化云、省公共文化云现场直播,地方非遗及农特产品展销展示,宣威花灯戏、地方小品、山歌等精品节目一应俱全,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欢聚一堂。这是一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百姓唱戏”的文艺盛会,伴随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圆满落幕。

本次“村晚”活动由宣威市文旅局和宣威市博煜教育集团联合举办,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群众主演。这是宣威市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次创新实践,真正诠释了“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群众文化活动内涵。近年来,宣威市文旅局正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宣威模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引入一切愿意参与共建的社会力量,千方百计促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性推动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一)夯实“主阵地”,建强“补给站”,让人才阵地“强”起来。宣威市紧紧抓住历次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历史机遇,创新完善机制体制,激活院团改革的一池春水,让传统国有院团涅槃重生,夯实国有院团服务群众“主阵地”。院团工作人员能在“演员”“政策宣传员”“文化辅导员”“服务员”等多重角色中自由转换,有效激发院团内生动力,推动形成了演出多、市场活、剧目火、人才优的良好发展局面。同时,多方探索,在国有文艺院团辐射带动下,建设民间群众文化活动“补给站”,支持发展了宣威杜鹃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市五里坪民间演出队、宣威市神韵艺术团等30余家实力较强特色民间演出队伍,还有其他各类民间文艺演出队400余家,全市所有城乡社区、行政村及大部分自然村均有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有稳定的文艺队伍,成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的中坚力量。

(二)深化合作,让群众文化“稳”下来。民间演艺团队,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与景区、商业购物中心、主题酒店饭店、公共文化场所等合作,承接各种商业演出和节庆活动。成为开业庆典、仪式启动、楼房开盘、赛事、公益等活动的主力军。不仅如此,宣威杜鹃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还与宣威市尼珠河旅游景区签订了节假日活动演出协议,参与排演运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设计运营主题化的演艺旅游线路,走上一条集文化演出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政企联动,让群众文化“热起来”。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不同类型企业积极参与并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企业职工和广大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当主角、唱大戏。2017年至2020年,云南德华集团、云南广电驰羽文化公司、宣威市求实医院等连续四届成功举办宣威乡村春晚,春晚从报名、海选、正式演出到最后的颁奖晚会都由企业主办,每届晚会前后持续时间从3至20天不等,分为年前和年后两部分,年前有年货节、“乡村春晚”海选、演出、写春联送祝福、年夜杀猪饭等,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有花灯戏曲表演、音乐会、赛歌会、舞龙舞狮表演、大型民俗巡游活动、老百姓喜爱的春晚节目展演暨颁奖晚会、商展、美食展销等项目,企业名利双收,广大群众春节快乐祥和。

2020年,宣威市老浦家火腿集团公司主导的全国乡村春晚网络联动云南省启动仪式在宣威浦山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云南省公共文化云进行现场直播,点击量达200多万人次,位列《2020年全国基层直录播活动点击量T0P20排行榜13位》,进一步提升了宣威“春晚”品牌活动的影响力。
有了上述“乡村春晚”举办的成功经验和影响,才出现开头那幕精彩的2023年北云社区碗花山全国“四季村晚”云南省启动仪式暨“春之花”宣威火腿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精彩现场,这只是2023年宣威“四季村晚”中的首场,下步将按季节精彩呈现。

(四)以点带面,让群众文化“火”起来。宣威春(村)晚的品牌效应,得到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反馈,各类企业、社会民众参与度越来越高,2023年初春开始,就呈现出一片燎原之势。宣威市博煜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老年舞蹈大学、少儿舞蹈学校优势,举办宣威首届巨型稻草人艺术节、“舞动新时代 艺起向未来”首届文化艺术节,云南雾原草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举办“粽情端午•乐享乌撒”系列活动(包括传统文艺演出活动、体育竞技、美食汇、草原露营),云南常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举办的2023·中国·宣威市芙蓉雄风斗牛场东山镇芙蓉第一届文化旅游节等众多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惠及群众20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企业举办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作出示范、树立典型,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形成“资源共享、文化增值、百姓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下一步,宣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开拓思路,注重机制创新,强化合作意识,谋划文艺精品,有序推进2023年后续“夏之火”、“秋之月”、“冬之味”村晚文化活动的开展。继续加强示范引领,以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为试点,扩大影响力,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激发全市企业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企业、民营演艺团体参与其中,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人人参,个个受益的良好氛围。